Page 65 - #76 chn
P. 65

C




 寻得文化立足点  “目前这种改造也许有一定博人眼球的网
 络效应,但也容易被模仿。所以随着数量
 来建筑的设计师都拥有如此观点:设计必  越来越多,这种商业空间会越来越廉价,
 须以文化为立足点,以此深入探索,为设  一个真正有文化深度、具有现代价值的房
 计注入持久、面向未来的生命力。“虽然  子,才会稀缺,并拥有更持久的价值。”
 (咖啡)是舶来之物,但中国人有中国人  他指出。
 的咖啡饮用方式,我们在逐渐形成一个根
 植在中国的咖啡文化。这种文化不是西方  在他看来,为了推广当地文化和历史而
 的嫁接,也不是中国的传统,而是一个全  翻修古建筑无疑是一项好举措,但设计
 新的当代东方新文化。”马岛解释道。  师需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不
 断探索创新,否则任何优秀的设计都只
 在 这种 想法 的驱 使 下, 他和 他的 团 队开  是昙花一现。
 始 探寻 一条 用设 计 语言 表达 当地 咖 啡文
 化的道路。    “我反对咖啡空间的布景化。”许多咖啡
 馆因其网红风的布置而在网上走红,无数张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越来越多的老建筑被选为咖啡馆、茶饮店等  千篇一律的照片随之席卷社交媒体的各个角
 商业项目的新址,马岛也感知到这一流行趋  落。“很多网红空间的设计,就是为了某个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从2014年开始实
                                                                                 践,提供包括项目策划、可行性研
 势。“老房子普遍存在保温、隔音等问题,  角度拍张照片,”马岛说,“那么建筑和空
                                                                                 究、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施工建
 因此不适合作为住宅,而通过简单的改造便  间就仅仅变成了一个舞台的布景。”设计得
                                                                                 设的一站式建筑设计服务,以设计
 可以作为咖啡、茶馆等具有一定文化场景的  好的咖啡馆会带给顾客一种全面的沉浸式体                                        翻修中国传统民居见长。
 商业空间。”然而,当社交媒体上出现越来  验,顾客可以再次消磨时光或尽情探索。                                         atelier-lai.com
 越多的古建筑改造,并附着铺天盖地的设计  “现在太多的咖啡店,有太强的网感,反而
 宣传,马岛不由得开始担心。  没有了真正进入的线下感。”















                                                                      话及于此,马岛也向我们提出了自己对设计
                                                                      的理解:设计其实有两个层级,第一个层级
                                                                      为设计是否能精准并且漂亮地传达主人的理
                                                                      念;第二个层级是设计能否帮助主人在模糊
                                                                      混沌的喜好当中提炼、赋予或者拔高一个更
                                                                      深刻、更精彩的内涵。


                                                                      “时尚本身就是快消,迅速地来袭,也迅速
                                                                      退去。”过度时尚化的设计并不是最佳方
                                                                      案,“一座建筑的存在持续十年甚至百年,
                                                                      它需要有一个跟其年龄匹配的设计(智力密
                                                                      度)。”他总结道。
                                                            图 / Yilong Zhao
 66                                                                                                   67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