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手作人Shuaibu|他用一年多做了100只独一无二的咖啡滤杯

因为一个破天荒的「100只独一无二的滤杯」计划,@Shuaibu在小红书上收获了不少忠实关注者,不仅会“追更”,还会蹲着抢最新的滤杯作品,上线即售罄,收到带有特定编号的滤杯的体验如获至宝,甚至有人已经收藏了四只Shuaibu的滤杯。

神秘的Shuaibu是何许人也?

正如他简介所写的「器皿表达一切」,100只独一无二的滤杯背后,坐着一位专注、内敛却蕴含蓬勃生命力的创作者,在苏州一米造物局担任陶艺老师时,自称「玩泥巴の小巩」,正是在那,主修陶艺专业的他对咖啡这种充满未知与变化的深色液体生发出浓厚兴趣。

在苏工艺的毕设展上,他曾搬来一个暗绿色的陶瓷“建筑”,一层又一层厚厚的墙壁上开着一扇很小的门,《孤独之境》中犹有通往希望的路,而自与咖啡相遇,他从咖啡杯、咖啡壶开始,继而孤身一人,开启了日复一日却又熠熠生辉的手作滤杯之路。

 

「选择手工制作,

是因为我擅长这个事」

与学校时期天马行空的雕塑创作不一样,咖啡滤杯在他看来属于实用器,实用性要排在首位,其次才是好看或者不好看,“如果连用都不好用的话,它也没有办法叫做咖啡滤杯,就算是用金子做,也只是一个带洞的杯子或者花瓶。”

▲第一只可以使用的滤杯

第一只滤杯诞生于混沌时期,甚至不算是一个成功的器皿,还未接触咖啡冲煮原理的他模仿着锥形滤杯照葫芦画瓢,却在咖啡师朋友测试后发现了很多缺点,比如贴合度比较差、流速比较慢、通道堵塞等。

在与更多咖啡师的沟通交流与反复尝试后,他渐入佳境,明白了滤杯的形状角度、内槽的深浅、肋骨的长短都与杯中的咖啡风味息息相关。而要研究滤杯,自然要向源头深入,从经典的Melitta滤杯、KONO滤杯再到如今常见的蛋糕滤杯、螺旋滤杯、折纸滤杯。

▲滤杯草图
2022年3月,他发布了几张手绘草图,配文为“开始憋大招了,敬请期待”,便在一大堆锥形滤杯的坯子上开始大胆尝试,无论是螺旋肋骨还是直肋骨,一根一根手工雕刻,一只滤杯的肋骨就需要花费一个小时左右,是最消耗时间的制作工序。

▲直肋骨滤杯与贴合度测试

刚开始,如果一窑烧20个滤杯,烧完经过贴合度、流速等测试,大概只有四五只可以成功,经验丰富一些后,成品率才逐步提高到2/3左右。

虽说使用模具制作的滤杯萃取效果更为一致,但小巩沉迷于手工滤杯的魅力与乐趣,人为因素导致的不那么标准,反而饶有兴味。

▲修坯

不过他也补充了一点,模具制作也有相应的难点,比如注浆的形变概率比较大,而印坯的收缩程度计算需十分严谨,“我选择手工,就是因为我很擅长做这个事,擅长用手工的方式把实用性与外观做好。”

当滤杯的实用性问题解决了,才是一个合格的器具,而作为创作者,小巩自然而然地对外观美感产生了更多追求,由于自己不喜欢重复,就制定了「100只独一无二的滤杯」计划,希望为每一只滤杯赋予鲜活生命与独特性,于是,咖啡树系列、小翅膀系列、昆虫记系列、名画系列乃至向偶像致敬的滤杯作品应运而生。

▲来自客人朋友们的滤杯返图

「我们在无限的变化中寻找规律,

一直到天亮的那一刻」

▲烧窑点火

这100只滤杯,基本都是小巩在老家兰州闭关完成的,“每天做滤杯、吃饭、吃完饭运动一会儿,然后又继续做滤杯,晚上就思考画一画草图,跟粉丝、咖啡师交流一下就休息”,他此般描述自己“枯燥而简单”的日常。

“装饰方面,我刚开始也没有什么风格或特点,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在本子上画好草图,就开始做了。”

在一股原始的创作冲动下,姿态各异的咖啡树枝、若静若动的昆虫图样、梦幻天真的小动物都被画上了滤杯,时而也临摹一些大师名画,如马蒂斯的《伊卡洛斯》与《舞蹈》,随着心境变化,也创作出些只可意会的有趣元素,滤杯收藏爱好者树老师就抢到了这样一只——釉色米白,质感温润,装饰风格有点像胡安·米罗,流速中等,突出咖啡的醇厚度和平衡感。

▲来自@coffeeenough咖啡足矣

颇受喜爱的小翅膀系列也是比较初期的作品,运用上了自己在雕塑上的特长,每只小翅膀都需逐一雕刻,成为可爱的滤杯把手,可惜这种工艺残次品很多,留下来的成品都是幸运儿。

▲小翅膀制作、残次品与成品

创作后期,你会发现,新滤杯的风格慢慢趋于质朴,许多作品都出自他对偶像露西·里(Lucie Rie)的致敬,研究剔釉与镶釉工艺,在滤杯上复现密集的线纹装饰、口沿釉料垂流等经典元素。

▲露西·里与她的标志性作品

这位维也纳的传奇陶艺家擅长手工雕刻镶嵌黑色锰釉,或是在深色釉料表面雕刻线纹裸露白色的瓷坯,在几何与机械性的线纹排列之中呈现手工刻线的流动和不规则感。在她最具代表性的高足斗笠碗中,刚柔并济的张力源自器形精准与松弛间的平衡感,“她总能在泥料失去支撑力的一瞬之前停下转盘”足以生动刻画她在拉坯过程中对离心的极限性挑战。

▲向露西·里致敬的滤杯作品

“精准的完美”同样不是小巩所追求的,手工制作不可能一定一致,但也有相对的标准,“通过立坯、修坯来慢慢地调整大致的角度大小、肋骨的高度长短。就像做雕刻一样,只有一点一点去雕刻,然后它就会慢慢成为你心中所要达到的一个形状。捏制也好,雕刻也好,其实就是用丰富的经验,包括手上的一些习惯,把它做得相对标准。”

▲100只滤杯合照

2023年7月28日,小巩在小红书上开心宣布,100只滤杯的小目标终于完成了!

100只滤杯的合照背后承载了太多,一年不长,他全身心扑在滤杯的创作上只认真做好一件事,一年也不短,因为滤杯,他在小红书上已经收获了3000+关注者,并与许多热爱咖啡的朋友产生了羁绊,讨论什么咖啡好喝、不同咖啡用什么样的冲法,小巩喜欢与他们探讨咖啡的一切,滤杯则是沟通的介质。

旅途所遇也会为他提供新鲜的能量。小巩每去一个城市,都会带一只滤杯,送给投缘的咖啡店主,他称之为「滤杯旅行计划」。制作滤杯的一两年里,他的探店地图逐步扩大,像兰州的KARPE DIEM、临夏的LUMOS与彳·亍而行,西安的纸柚、成都的灶咖、苏州的DING……受LUMOS主理人Sofia之托,他还特意制作了几个art deco风格的陶瓷闻香罐。

▲为Sophia定制的闻香罐

得益于咖啡师朋友们的建议与反馈,小巩的滤杯在功能性上逐步完善,当滤杯从创作者抵达了使用者,生命就得以延续,而且在他看来,陶瓷是一个相对永恒的东西,随着时间流逝不会有太多变化。

「和泥巴斗争,是一辈子的事」

自打决定开始做咖啡滤杯,小巩几乎在上面花费了自己的全部心力,做陶瓷本身就是一件复杂漫长的事。

▲上图依次为:拉坯、肋骨雕刻、画坯、入窑、素烧出窑

从揉泥开始,拉坯、修坯、雕刻肋骨、素烧、画坯、装饰、上釉、烧制,然后出窑、磨底,每一道工序、温度、湿度…哪怕不起眼的小事都可能导致成品的好坏,就跟冲咖啡一样。

当滤杯的小翅膀烧制后断裂,他用陶艺师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来宽慰自己,“做陶艺,一定要有一个强大的心脏。”

面对着一大堆等待装饰的滤杯坯子,他也会突然陷入茫然,每一次绞尽脑汁都是同泥巴的斗争,在周而复始之中创造出「唯一」,于他也是一件趣事。苦中作乐或许是陶艺师的天赋,而持续收到使用者分享的体验与反馈,则是他能坚持到现在的重要因素。

与滤杯相处了两年左右,从第101只滤杯开始,他又整装出发了,“这一切刚刚开始,因为我做陶艺也只有短短七年时间,我觉得做陶艺是一辈子的事,还是要不断去尝试跟学习。”

▲成都工作室

站在新的起点上,他选择了成都这座气候宜人、节奏相对没那么快、咖啡氛围浓厚的城市,搭建起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陶艺工作室,专注于陶艺创作的同时,也可以与朋友们冲冲咖啡,作为一个线下交流平台。

如今的一天也很简单,打扫下卫生,冲杯咖啡,就投入到滤杯的制作中,空闲时再琢磨琢磨工作室还能如何布置。

他将100只滤杯的照片一一钉在了墙上,拍了张合照,配文是“花了一下午时间把我的信念钉墙上了”。

不知不觉,做陶瓷滤杯已经成为了他的主业,有时也会做些咖啡杯、分享壶,在有限的精力里,他还要抽空学习专业咖啡知识,并独自完成平台维护、发货等琐事。

谈及下一步计划,他已有成立品牌的考虑,但也无需着急,总归是顺其自然、细水长流,慢慢形成自己擅长、愿意表达的方式,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毕竟,他已经暗下决心,做陶瓷是一辈子的事,每一件新作品都开启一场全新冒险。

从灵光一现到人器合一,那时,就算是长出翅膀了吧。

 


RELATED POST

INSTAGRAM